1/22/2009

伊斯兰交友原则初探

阿拉伯有句谚语:“告诉我,你的朋友是谁,我将告诉你,你是谁。”这句谚语与中国的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形象地说明了“朋友”对人一生的影响力。因为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,或许能使这个人由庸人上升为有崇高理想、崇高思想境界的高尚者。但也可能正相反,由于交友不慎,误使自己由高尚者蜕变为低级趣味的人。所以,对于“交友”这么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,伊斯兰教是有自己的规定的。下面是笔者对伊斯兰的交友原则所做的一番初步探索。笔者认为,伊斯兰的交友原则是:
(1)与信士(穆民)结交。信士(穆民),指的是信仰真主、信仰天经、信仰使者、信仰天使,信仰后世,信仰前定的穆斯林们。他们在现今世界上有十亿多人。信士,是顺从真主的人们之称号。《古兰经》里专有一章——第23章——就是以“信士们”的名字命名,叫做《信士们章》。信士们乐天知足、正直、诚实、富有同情心、乐于助人。与他们结交可坚定信仰、增强信德。我们知道,自从大地上有人类以来,信仰真主和信仰后世的正信之人就绵延不断,这些有正信的人们就是我们所说的“信士们”。他们是人类的脊梁!人祖阿丹、矢斯、努哈、伊德里斯、穆萨、尔萨和我们的先知、至圣穆罕默德等使者和先知们就是这些信士们的杰出代表!“男女穆民们,是互为朋友的。他们命人行善,止人作恶,履行拜功,出散天课,服从真主及其使者。真主将赋予他们慈恩。真主确是万能的!确是至睿的!”(9:71)“的确,那些信仰(真主和先知)而且迁徙、并以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为真主而奋斗的人,同那些庇护(迁徙的穆民)扶助(正道)的人们互为保护人(即:朋友)。”(8:72)阿布杜拉·本·热瓦哈是麦地那的辅士、是先知跟前的三位著名穆斯林诗人之一。他在“穆安图战役”中任三位“艾米尔”(将领)中的第三位。并在是役牺牲,成为伊斯兰教的“舍希德”(烈士)。阿布杜拉·本·热瓦哈在先知穆罕默德未到达麦地那之前就信仰了伊斯兰教。他努力完善自己的信德,除了天命的拜功外,还常常在出门前和回家后分别做两拜副功拜。并坚持把副功斋。每天虔诚记念真主。但他的同母异父兄弟“艾本·戴尔达伊”却与其兄长背道而驰。艾本·戴尔达伊顽固地尊奉祖先的宗教——信仰多神。他在自己家里供奉土塑、木雕的偶像。对此,阿布杜拉·本·热瓦哈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对自己的异父兄弟进行了多次规劝。可他兄弟仍然执迷不悟,固执己见。为了让兄弟觉悟,为了让他走上正信之路、走上今、后两世的幸福之路,阿布杜拉·本·热瓦哈闯进他的家里,打碎了他的偶像。教育他:那些人们自己所制造的东西是不能左右人们的。它即不能伤害人,也不能有益于人。信仰它、崇拜它是对人的智慧的践踏。有智慧的人们应当信仰创造天地万物、掌握人的生死存亡的独一的真主。他是普慈特慈的主,他才是唯一值得崇拜的。当兄长把偶像打碎后,艾本·戴尔达伊暴跳如雷,他发誓:“那些偶像是定会报复兄长的。”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,阿布杜拉·本·热瓦哈一直安然无恙。在铁的事实面前,艾本·戴尔达伊低下了头。在兄长的教育下觉悟了的他,终于去先知那里宣布信仰了伊斯兰教。后来,他成为一个虔诚的辅士,著名的圣训传述家。由于信士阿布杜拉·本·热瓦哈的缘故,穆斯林又多了一个忠诚的成员,一个一生谨言慎行,追求真主喜悦的穆民。真主在《古兰经》第23章第2—9节中说:“他们(指信士们)在拜中是恭敬的,是远离胡言乱语的,是完纳天课的,是保持贞操的,……是保护自己所受的信托物、维护自己所缔结的盟约的。他们是坚守拜功的!”这些经文是真主对信士们的颂词,是对他们的修养、他们的人生品位及人生哲学的凸现,具有这些品德的信士“他们是继承乐园的,他们将永居其中。”(《古兰经》23:11)同时,上述经文也是对信士之所以成为“信士”的一种形容和限定。——要知道并非所有穆斯林都具有“恭敬于主、坚守拜功、完纳天课”的这些信德基础、和“受人之托忠人之物、不妄言、不爽约”(在男女关系上)“保持自己的贞操”等优良品德的。如《古兰经》第49章第14节说:“游牧人们曾说:‘我们已信仰了!’你说:‘你们还没有信仰!’但你们(可以)说:‘我们已归顺了。’因为正信尚未进入你们的心灵。”所以,与信士们的结交可保障今、后两世的幸福。
(2)与诚实者结交。诚实是一种美德,这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。我们伊斯兰教认为:诚实,不仅是一种可被赞美的好品德,而且,它可使其拥有者精神逐渐升华,并在其拥有者是穆民的前提下,最终可使其在后世进入真主许诺给信士们的永生的乐园。先知在为圣以前,被古莱氏人称为“艾敏”,意为:“可信赖的人,可靠的人”。艾卜·拜克尔当时是麦加的大商人之一,当他见到穆罕默德身上所具有的“诚实、可靠”等美德后,就与之结为密友,形影不离;先知为圣后,艾卜拜克尔是成年男性中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,笃信先知使命的人。甚至在穆圣“登霄事件”被麦加的多神教徒诋毁、极少数曾信仰伊斯兰的人又转而不信的情况下,对先知穆罕默德的诚实、可靠仍坚信不疑。被誉为“笃信的艾卜·拜克尔。”艾卜·拜克尔的择友是基于“诚实”这一基础上的,他的选择是正确的!这样的选择炳彪青世,其结果也是有目共睹的。在《古兰经》中,艾卜·拜克尔数次受到赞扬。如:“当时,不信道的人们把他驱逐出境,只有一个人与他同行,当时,他俩在山洞里,他对他的同伴说:‘不要忧愁,真主确是和我们在一起的。’”(9:40)“他俩在山洞里”指得就是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密友艾卜·拜克尔。再如:“他虔诚地施舍他的财产,他没有受过任何人的应报的恩惠,但他施舍只是为了求他的至尊主的喜悦,他自己将来必定喜悦。”(92:18——21)经注学家们一致认为:这些经文中的“他”指的首先是艾卜·拜克尔。其次才指拥有经文中所提到的那些功德的人们。真主说:“顺从真主和使者的人,与真主所恩惠的诸先知、笃信的人、殉道的人、善良的人同在。这等人是很好的伙伴。”(4:69)先知说:“诚实的商人,将和诸先知同席。”还说:“骗人者不是我的教生”与诚实者结交,是能使人获得两世的福祉的。“你们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。”(9:119)
(3)与有知识的人结交。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,是人类赖以进步的阶梯,是认识真主的媒介之一,是众先知的丰富遗产。被赐以知识的人,是大富之人。“真主以智慧赋予他所意欲的人;被赋予智慧的人,确已获得许多福利。惟有理智的人才会觉悟。”(2:269)我们伊斯兰教认为:知识有两类,一类知识,真主把它赏赐给人们,是对被赏赐者的奖励,让他成为诸先知的继承人,成为传“知识火炬”的人。它既利人又利己;另一类知识,它的存在,是对其拥有者的一种“名升暗降”,表面上看起来“某某人有知识”。而实际上,在后世,该“知识”将做证:其拥有者没有遵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,没有使其起到利人利己的作用。这一类知识的拥有者,将会受到比常人更厉害的刑罚。那么,我们所说的“与有知识的人结交”,指的是与第一种有知识的人的交往。这些人是真正有知识的人,他们“指点江山、激扬文字”,是最敬畏真主的人。“在真主的仆人中,只有学者最敬畏主。”(35:28)
(4)与常记念真主的人结交。记念真主是一项“尔巴代梯”,是加强人与真主之间联系的一种功修,是穆民增加信德、增加个人修养、提高宗教素质和宗教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。只有有德者,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。这些常记念真主的人是教门的中流砥柱,是理当受到尊重和爱戴的!是最值得结交的人!与他们的交往可使人的思想升华、行为文明。我们的先知在为圣之前,就在“希勒”山洞静修——思考天地的被造;加强与世界的缔造主——真主的联系。后来,就是在他的静修地——“希勒”山洞,第一次接到真主派大天仙伽百里给他降示的《古兰经》血块章中前五节的经文。之后,在麦地那时期,“艾亥力·笋法”的人们集体朝夕纪念真主。大圣门弟子、圣训传述家艾布·胡勒里、艾卜·赞勒以及辅士阿布顿劳·本·热瓦罕等人是他们的代表人物。“故你们当记念我,我就记念你们。你们当感谢我!不要昧我!”(2:152)“天地的创造、昼夜的轮流,在有理智的人看来,此中确有许多迹象。他们站着,坐着,躺着记念真主,并思维天地的创造。(他们说:)‘我们的主啊!你没有徒然地创造这个世界!我们赞你超绝万物!求您保护我们,免受火狱的刑罚!”(4:190—192)“信士们啊!你们要多纪念真主!并朝夕赞颂真主清静!”(33:41—42)
(5)与敬畏真主的人结交。敬畏真主的人们,就是那些“……确信玄幽、谨守拜功,并分舍我所给予他们的。他们确信降示你(穆圣)的经典,和在你以前的经典,并且笃信后世。这等人,是遵守他们的主的正道的人!这等人确是成功的人。”(2:3—5)欧麦尔·本·阿卜迪力·阿齐兹被认为是除了艾卜·拜克尔、欧麦尔·本·罕团卜、奥斯曼和阿里之外的第五位正统哈里发,这不仅因为他为政清廉,才识过人,凡事以《古兰》和圣训为本,而且,还因为他对真主万分敬畏。他有一个顾问,名叫欧麦尔·本·穆哈季尔。该顾问除了在政务上扶佐他外,还被责成督促哈里发进行个人功修。有一天。哈里发对他说:“欧麦尔·本·穆哈季尔!如果你见到我迷途(意为处事不公或为政不廉),就要上前来揪住我的衣服,用力摇晃我,说:‘敬畏真主吧!欧麦尔!你将会死去(见真主)。’”真正敬畏的人,是时时事事都把真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纳入赢得真主的喜悦、赢得穆圣的喜悦的轨道上,使其顺从于伊斯兰!真主说:“信道的人们啊!你们要敬畏真主,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!”(9:119)“告诉我,你的朋友是谁,我将告诉你,你是谁。”请注意!在伊斯兰教的交友原则里,贯彻始终的是“对真主的敬畏和对人的诚实”。说到底,这——对朋友和自己的今世、后世——都是一种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。因为《古兰经》告诉我们:“在那日,朋友们(将)互相仇视。只有敬畏者除外。”(43:67)

作者:不详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