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“得人心者得天下”,无数的古人遗训告诉我们:人心团结与否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否;一个人有没有好的人际关系决定着他能成功与否。每个人都想成功,每个人都想在苦闷时及时得到朋友的安慰,每个人都想在危难时有朋友挺身而出与自己同舟共济……而对这些“成功”、“安慰”和“同舟共济”等福份,在每个时代的每个群体中总有人得不到。我们不得不说,人们的交
友方式存在着问题,交友原则发生了畸形。
自古人们的交友原则很多,总结一下,正确而最重要的有三个:
第一、对朋友要“真”、“善”。所谓“真”,就是真诚,要肝胆相照,真诚无私。不能见风使舵,看人下菜碟,而应是心与心交往,不能含有尔虞我诈,更不能容得坑蒙拐骗。这“真”反映在心态上,是对朋友真心实意;反映在行动上,是能给朋友以真情实利(不是意,而是利)。每个人交朋结友的主要动机之一,就是企望从交友中获得实利,所以我们应与朋友患难与共,同甘共苦。在朋友面前不唱高调,不说大话,使双方都能在实实在在的友谊之中获得这实实在在的裨益。真主描述忠诚待友的信士说:“他们虽有急需,也愿把自己所有的让给那些教胞”(59:9)
忠诚的艾卜.白克尔交友就是以诚实为基础的,他多次受到真主的赞扬,《古兰经》中是这样描述先知和先贤们交友的事迹的: “当时,不信道的人们把他驱逐出境,只有一个人与他同行,当时,他俩在山洞里,他对他的同伴说:‘不要忧愁,真主确是和我们在一起的。”(9:40)经文中的“他俩在山洞里”指的是至圣穆罕默德和他的密友艾卜.白克尔,在他俩为避难到达绍尔山洞时,曾发生过一件感天地泣鬼神的事件,在进洞时,艾卜.白克尔拦住主的使者,说:以真主盟誓,你不要进去,让我先进去,如果有什么东西伤人,我先去打发,他进去后,发现洞壁上有些小洞,他就撕裂自己的衣服,一一堵塞,最后余下两洞,他用自己的两脚堵住,之后才让使者进入,使者一进洞即疲惫地倒在他怀中睡着了,而艾卜.白克尔的脚却被洞中的蝎子螯伤,虽疼痛难忍,惟恐惊醒使者,他仍一动不动,泪水洒落在使者脸上,使者问道:“你怎么了?”他答道:“愿我的父母做你的替身,我被蝎子叮咬了。”于是主的使者在他的伤处吐了唾沫,痛痒即刻消除,这便是两个真诚的朋友之间互爱互悯,同生死共患难的感人事迹。
当然,对朋友“真”还包括很多方面,诸如:关心朋友的朋友、亲属及与朋友有关的人。对他们的关心,比关心朋友本身更能给貊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对朋友的谦虚态度至死不渝,即使自己地位升高,权力扩展亦然。由于时过境迁而轻视自己的朋友是一种卑劣行为。对朋友“真”,要不去倾听不利于朋友的传言,不与朋友的敌人结交等行为。
所谓“善”,就是公正的善待朋友。谈论一个人不能带有偏见,不能因为片面原因而美化一个人,也不能因为片面原因而妄加抵毁一个人。朋友偶尔做出错事是正常的,关键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事。流水尚有清浊时,与朋友交往自然不可能事事顺心,这就需要我们既要“爱其清”又要“容其浊”,及时原谅朋友的过错。真主说:“敬畏的人,在康乐时施舍,在艰难时也施舍,且能抑怒人。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。”(3:134)中国古代的“管鲍之交”,这所以成为美谈而后人所效仿,就是因为鲍叔牙与管仲交往时显出其特有的宽容大度,即爱管仲之清,又容管仲之浊。年青时的管鲍同在一个军队作战,鲍叔牙每次者冲锋在前,退却在后。而管仲却是退却在前,冲锋在后。有人说管仲是怕死鬼,鲍叔牙却向大家解释说:“管仲家有老母,怕战死沙场无人奉养。”管仲知道后感慨地对人说: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牙。”所以朋友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,应给予充分理解,容忍朋友的浊。但危害社会,危害穆斯林大众的“浊”是决不能容忍的。
对朋友“善”还表现为以德报怨,因为真主在《古兰经》中说:“善恶不是一样的。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德去对付恶劣的品行,那么,与你相仇者,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。唯有坚忍者,获此美德,唯有大富份者,获此美德。”(41:34-35)
总之,对朋友的“真”和“善”都建立在“爱”的基础上,我们只有真心的去爱朋友,才会对他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“真”和“善”。从而实现交友的目的,同时获得真主的喜悦,穆圣曾说:“在信仰真主之后最贵的工作就是友爱世人。”
第二、宁可孤身自洁,决不与愚人为伍。《古兰经》告诉我们:“你应当避开那违背我的教诲,且只欲享受今世生活者,那是他们的知识程度。你的主,确是全知背离正道的,也是全知遵循正道者的。”(53:29-30)也就是选择性的交朋友,穆圣也教导我们说:”交友不近,谈话不欺,结约不爽者,才是人格高尚的,道德显著,宜当为友的人。”一位阿拉伯哲人曾这样向后人谈述交友经验,千万不要同愚交友。昏庸无能的朋友连奸诈的敌人都不如。愚友因愚昧无知而干的破坏性与最凶恶的敌人相提并论,正是阿拉伯人的洞风。确实,当人们面对凶恶的敌人时,事个身心都会处于戒备状态,打提有新任务之仗,防患于未然,而愚友的愚昧无知,会使人防不胜防,而且因是“友”即使捅了大漏子,奈何不得。生活中这样的实例不少,这甚至使人联想到国内每年因渎职罪而受的损失,大大超过坏人明火执仗数十、百倍的严酷事实!至于不分青红皂白,“为朋友两肋插刀”的江湖义所而引发的刑事犯罪,也可归之于愚友的破坏性。所以,不与庸人愚友交朋友,可避免潜在危险,提高品位;从社会将就讲,不仅会减少社会的破坏性与不稳定因素,而且通过这种社会淘汰机制的作用,可在全社会培养一种积极上进的社会风气,这不啻是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择友原则的深化。
第三、对朋友适度热情。伊斯兰教讲中庸之道,对各种事情都不走极端,交友也不例外。古人云:“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之交甜如蜜”,用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来讲,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。我们可以试一下,当我们立手掌于脸前去吹的时候,太近,就感觉太热,太远,又感觉太凉。只有距离适中,才会感觉到令人舒服的温风。其实,“对朋友适度热情”就是这个道理。我们对朋友过份热情,就会使朋友拘谨而感觉很累,如果我们对朋友不够热情,又会使他感到冷落。这两者都有可能成为朋友间不愿再交往的因素。真主在《古兰经》中说:“信士们啊!你们不要进先知的家,除非邀请你们去吃饭的时候,你们不要进去等饭熟,当请你们去的时候才进去;既吃之后就当告退,不要留恋闲话,因为那会使先知感到为难,他不好意思辞退你们。”(33:53)这段经文其实就是向我们展示了,人际关系要保持适当。对同一问题,著名波斯诗人萨迪在他的诗中吟道:你可以常到朋友家里去,但不要频繁地使他生厌,如果你能时常反省自己,才不致受到别人的非难。所以说:对朋友适度热情作为我们交友原则很重要。穆圣教导我们说:“与善人相交或与恶人相交,如同与贩麝香者或与铁匠相交。贩麝香者,要么你受其馈赠,要么你买一点麝香,或嗅到香味;而铁匠,或他烧你的衣服,或你嗅到恶气。”穆圣又说:朋友多固然好,但对互不尽忠,不知情意者毫无裨益。穆斯林应主圣教导,选择“以趔相劝告,以坚忍相勉励“者为友,以诚相待,和睦共处,不仅使个人思想升华,获得两世的安宁和幸福,而且,整个民族,整个国家,乃至整个世界都会因此祥和、安定、繁荣、昌盛!
作者:不详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